close

 

【992-4】中國思想史學習技巧實驗小組6

 

 

壹、討論記錄

 

1.智顗學說有所繼承,其受龍樹《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漢譯本)影響而確立「三締」;試從此偈解釋「三締」意涵。

 

答:依據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的解釋:依智顗的詮釋,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本具三種義諦,即空諦、假諦和中諦。空諦又叫做「真諦」或「無諦」,謂諸法自性本空乃是一切現象的真理。假諦又叫做「俗諦」或「有諦」,謂諸法雖然自性本空,但因緣聚合時則宛然於空中例一切法。中諦又叫做「中道第一義諦」,謂諸法本來不離空假二邊,也不即空假二邊,非真飛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智顗又說:「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接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就是說,隨舉一諦即具足其餘二諦,三諦不異而異,相即無礙;三諦異而不異,圓融自在。這就是天台宗著名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圓融三諦」思想。

 

2.就上所述,說明何以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頁七九七言:「中道締講一切現象個別的全部別相」。

 

答: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中認為:空諦是講一切現象的通相。假諦是講個別行法。中諦是講一切現象個別的全部別相。(我們觀察認為佛教中的「相」通常不用在現象界的相,而是佛教形而上樣態的用詞,即是「空」)所以統而言之,中諦指的應是「一切假皆為空」之義。

 

3.《摩訶止觀‧正修》中的「十乘觀法」代表智顗實踐工夫理論的最高成就,試說明「止觀論」如何連結至「十乘觀法」。

 

答:「十乘觀法」似乎是一個漸進的實踐功夫理論,但是止觀論本身依韋政通的說法因此應為「頓悟」的修行,即可同時擁有空假真三種真理,這兩者似乎有所矛盾。因此我們在這次的討論中暫無法解決此疑問。

 

4.韋本p.811:「三觀」和「三諦」如何相連?

 

答:三觀指「二諦觀」、「平等觀」和「中道第一諦觀」。「二諦觀」又稱「從假入空觀」,即由觀諸法為因緣和合的幻相()而證入其空性的觀法。「平等觀」又稱「從空入假觀」,即觀諸法空性不是與幻相本身隔離的空性,而是幻相不二的空性,從而斷除偏空之病的觀法。「中道第一諦觀」,既遮遣二諦觀的「空生死」復排拒平等觀的「空涅槃」,以契會二邊不住的中道的觀法。修行者依三止發三觀,三觀圓滿則成就三種智慧。

 

5.試論天台宗和中國哲學的異同。

 

答:異:在中國,包括隋以前的佛教傳統,像智顗這樣展現的繁瑣理論,可謂空前。中國思想家不但對於無意義的煩所討厭,即對有意義的繁瑣也不重視。中國人欣賞文字簡潔、內容簡易的,使哲學作品呈現粗陋的形式,往往只是一堆缺乏論證的意見,有些文字表現著很高的智慧,很深的洞見,對人的啟迪則有餘,卻無法使別人跟隨他重演他的思考歷程。智顗能建立煩所的思想體系,完全識得之餘佛教經論的訓練。除此之外,佛教雙邊否定的論證手法也與中國傳統的語法有很大的不同。

同: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儒家、到家都是一種天人互貫、天人合一的型態。雖然內涵不同,但其精神都要求把天與人、道與器、理想與現實的界限打消,徹上徹下,一體渾化。而此特徵與天台宗所謂的「圓融」有相似的概念。另外天台宗似乎較為推崇「頓悟」,這也與中國人推崇的修養論較為相似。(例如中國人較喜歡如來藏化的唯識學、重孟輕荀……)。而智顗所談到「性具善惡」的討論也與中國所討論的人性論議題有所相關。

 

貳、心得

 

佛教在漢代便已經傳入中國,但剛開始只被當成另一種神仙方術;真正成為思想史課題是始於東晉,運用「格義」對傳入的般若學進行探討和爭論。經過東晉、南北朝長期的辯論、消化,隋唐時期終於出現了中國化的佛教。有西方學者說這是「佛教征服了中國」,而中國人自己則認為這是「佛教被中國轉化」。表面上,佛教成為當時中國思想的主流;實際上,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的根本態度來面對、消化這個外來宗教及其思想。是以中國佛教比起印度佛教,雖然基本真理不變,但不因體認「空」與「無明」而悲觀,並加入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圓融性格。

  如上所述,完全根源自中國的思想在此時可謂成為次文化。在理解原始佛教思想時,或許是身為外來文化,有些同學吸收不良;對於統攝南北佛學並影響後來天臺宗之成立的智顗大師,其思想做為本組與同學們一同體悟中國佛教的開端,反倒是開展出一片低迷的氣氛。是故希望透過讀書會之研討,能夠讓智顗大師的思想成為我們中國哲學史上的路標而非迷宮,並且能隨時方便以幫助其他同學突破理解中國佛學的難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