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101-1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開始申請嘍!

★詳細資訊請點我: 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申請細節

★請各組每次討論完務必上傳照片及心得電子檔至平台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區(中正圖書館地下一樓)

聯絡方式:ctldlpd@gmail.com,02-29393091#63503周小姐。

目前分類:【100-1-25】思文小學會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墨子建構的墨家哲學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先秦思想史

 

主持人:林岱華;記錄:扶停雲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如何解釋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頁472:「先秦儒家是側重形上之『道』來了解人,董仲舒則側重由形下之『器』來了解人」?

 答:董仲舒的天人關係論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系統,因為其中混合的因素十分複雜,單就天的方面看,作為群物之祖的天,有宇宙論的意義,聯上陰陽、五行、四時、方位等理論,足以組成一套相當完整的自然哲學系統。作為大道之原的天,有本體論的意義,這方面的發展遠不及宇宙論。作為仁惠百姓的天,是屬於德化的天的理論,這一部份可以與先秦的道德形上學相整合。當然,他的天人關係論的核心部分是感應論,以及感應論的社會政治的功能。這套理論,一方面把專制制度作合理化解釋,另一方面又企圖為至高無上的君權建立一種制衡的力量。董氏不愧為前漢思想的中心人物,他充分表現出漢人那種混化、凝重、樸實的氣質。他的確意圖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系統,希望把自然界和人文界作統一的解釋。

   董仲舒的天人關係論比較富有新意的部分,是他從「人副天數」的觀點來了解人,這是前人所沒有的思想。所謂天副人數,就是把人身的種種與天相比附,凡人身所有的,天也有;天所有的,人也有。《春秋繁露‧天副人數》:「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倚。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穹進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禮一,何高物之甚,而類於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而人乃爛然有文理。」從這樣的觀點了解人,他的目的是要抬高人的地位。人與物的不同,是因人受命於天,能為仁義,又具爛然之文理;可是因人副天數的緣故,要求人處處與物象相應相齊,這就是先秦儒家以心性來了解人的觀點看,實是欲揚反抑。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代文學史 

 

一、漢代散文對於先秦散文的繼承和發展。(政大90年)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孔子


(
一)孔子對原始宗教的轉化:人文思想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從王弼轉為郭象,以及從朱子轉為戴震,這兩個例子裡本體論典範的變遷轉換似乎有類似的內在理路,請具體闡明並詮釋之。(政大99)

 

答:先就王弼和郭象而言,王弼在老子注稱:「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王弼以「無」指稱「道」,以「有」指稱「萬物」,由方才引文可知王弼將「無」視為「有」得以存在之根據,是故在王弼的脈絡中,「無」具有本體論之意涵。郭象反對王弼將「無」視為萬物之本的主張,他在〈齊物論注〉說:「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在他看來,「無」意味著沒有任何屬性與規定,是無法作為給予萬物規定性的本體。但他的思想中仍保有「無」的存在,只是和王弼的截然不同:「夫莊老之所以屢稱『無』者何哉?明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可見已然將王弼本體論意義的「無」全然消解,成為表現萬物塊然自生、不被本體所限制、規範的意涵,如此一來,「無」和「有」一併成為萬物現世存在的價值,而不再如王弼一般具有先驗、經驗,以及本、末之別。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計畫動機與目的

  關於舉辦讀書會之動機,主要在於:提供成員自主學習與相互督促的機會,期望能將於學士班所學的知識內化、吸收,以討論的形式彼此交流、活化思維,並進而以準備各校研究所入學考試為主要目標,有系統地將與考試科目相關的各種著作之內容加以整理,以彌補授課時使用單一版本教科書而內容一元的缺漏,再針對主題性議題分析彙整、定期安排模擬考試,藉以培養更有效率的讀書方式和應考實力。
  本組目的明確,即透過此讀書會使本組所有成員得以晏然面對將來各校的研究所入學考試,並在其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正面回饋;在進度規劃上則本組妥當而有彈性,自暑假開始以來已獨立運作兩個多月。讀書會除了具有多元刺激、互相提攜之優點外,尚能培養有效率、有條理之文本分析能力。本組成員希望能在這段共同奮鬥的期間,既能藉準備考試與平時所學做緊密連結,又能養成閱讀習慣和良好品格,平時自發學習,討論時傾囊以授,訓練口才之餘還能擁有接受質疑的雅量,達到教學相長、集思廣益的良好目的,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1-17.gif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