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識分子論》第三章 知識分子的流亡─放逐者與邊緣人

導讀人:陳靖婷  記錄人:蘇怡萍

與會人:蘇怡萍、陳靖婷、蘇琪、馬忠蕙

日期:2012.04.10

 

一、             本章摘要:

進入此章的可能原因:

強調知識份子要站在圈外Ch1(p.57圈內人的定義)

強調超越國族Ch2先講在國內的超越,後講國外的超越(國內要超越國族,流亡到國外的時候要超越該國現實環境)

作為Ch5的前導章節可能有連結à到時再看看

本章脈絡/摘要:

流亡定義和流亡者心情的誤解à流亡並非完全與過去切斷,現實的提醒…(流亡的真實情境)

舉出既是流亡者又是知識份子的人à對該國現實環境的兩種可能行動à不能適應(亞美尼亞人、納保羅小說)或可以適應(季辛吉、布里辛斯基)

關於流亡的兩個論點:(pp.90~91)

流亡同時是真實的(上方)和隱喻的情境(接下來要講的):圈內人/諾諾之人vs圈外人/諤諤之人知識份子應避免適應

不以樂為樂的個性/忿憤不樂

符合其理想者——Adorno——及其理念說明:(pp.92~95)

(1)其厭惡所有的系統整體總是虛假

(2)知識分子按不同常規生活永恆的流亡者(p.94)

(3)每一個舒適都以背叛為代價(出自《道德的最低限度》)

(4)應以全然警覺對抗任何知識張力的鬆懈,並消除開始使作品(或寫作)僵化或怠惰地隨波逐流的任何事物。(p.96)

轉折à但是流亡並非都是憂鬱及不甘可以有正向的樂趣(pp.97~)

-->透過雙重視角相互對照,可以使視野更廣,看到事情的前因而非現狀。

-->補充維科所提的概念-->要用演化概念看事物(p.99)

再次指出流亡知識份子的特質——是反諷的、懷疑的、甚至是玩世不恭的,但卻非犬儒的(p.99)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流亡者,但可以走向邊緣à就可以得到其所代表的知識份子特質。

 

 

二、問題與討論:

1. P.94不斷批判會帶來混亂,終極目標是混亂嗎?

    批判應該要有其準則,是為正義、公理,且批判者應要有自己的立場,而非盲目的從眾,生產出一些連自己都無法說服的批判性說法,為反對而反對,為批判而批判,這樣可能會遭致混亂。相反地,應保持懷疑的精神,敏銳的態度,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情批判之,如此一來,社會可以更加進步,可以過得更好。

 

2. P.90薩依德認為流亡既是個真實的情境,而就其目標而言也是個隱喻的

情境。作者想要傳達的意義為何?

    薩依德文中提到知識分子的流亡情境可能是有關流離失所、和遷徙的政治史、社會史,但不僅僅是如此,有些一輩子都是社會成員的知識分子也都會分為所謂的圈內人、圈外人,所以隱喻的情境指的不一定是實質上的我們可以看到的知識分子被放逐,而可能是表面上是同一社會群體,但實際上卻是分道揚鑣的圈內、圈外人。以大學的科系來說,有所謂大家認為得主流科系(如:法、商學院),但也有較特別、非主流的,在系所中的學生、老師,也都是一直在追求學術上的價值、成就。

 

3. P.95薩依德於文中引用阿多諾《道德的最低限度》的片段,阿多諾言:

「嚴格說來,居住在當今是不可能的。我們以往成長的傳統居所已經變得

令人難以忍受:現在每一個舒適的特點,都以背叛知識為代價,每一個庇

護的遺跡都以家庭興趣陳腐的契約為代價。」試問:現在每一個舒適的特

點,都以背叛知識為代價,所代表的意涵為何?

    以哥白尼當時提出日心說的例子來看。那個時代的人們一直認為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地動說,很少人會去質疑、批判它,認為這是錯誤的,哥白尼提出的是革命性說法,對當時的衝擊很大,尤其是對基督教。若知識分子都是以安逸舒適的態度,而不挑戰原本的想法,提出認為是正確的想法,那這樣的革命就不會發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