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識分子論》第五章──對權勢說真話

導讀人:蘇怡萍 記錄人:陳靖婷

與會人:蘇怡萍、陳靖婷、蘇琪、馬忠蕙

一、     本章摘要:

  • §   談專業化、專業主義,及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權力和權威
  • §   專業語言、術語:用來排除並混淆外行人更直接的探問。Ex:目標搜尋→轟炸員
  • §  
  • §   知識分子並非公務員、雇員,完全聽命於政府、集團,或專業人士組成的工會目標(屏除個人道德感、專業角度思考、阻止懷疑,而講求協同一致)(有這些誘惑使人難以被信任,因我們無法完全自給自足)
  • §   先前主張:要保持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業餘者比專業人好(作者本身)

(1) 業餘意味選擇公共空間中的風險和不確定的結果(c.f.專家、職業人士內行人的空間、會受限)

(2) 直接接受酬勞傳達知識、在大學公開演講、應邀項不對外開放的官員小圈子講話是不同的

(3) 為了更接近政治,巴勒斯坦、南非大學邀請反對種族隔離政策,作者都接受→自由、批判。可以真正選擇支持的理念與觀念,符合自己相信的價值與原則

  • §   作者所說寫的是廣泛的事物,為爭取更多的聽眾(作者希望可以帶來一些漸進改變)
  • §   知識分子的基本問題:人如何訴說真理?什麼真理?為了何人、何地?

→知識分子只能憑藉世俗的工具,必須終生與神聖靈視或文本的所有守護者爭辯(他們不容許不同意見與歧異)。因為對於宣稱具有世俗權利去守護神聖旨意的權威而言,沒有任何辯論可言c.f.知識分子,嚴格、深入辦論是核

  • §   應保衛、支持、代表什麼真理和原則?

→探索今日知識分子的立足之處,以及包圍他的詭譎、未加標示的雷區

→以現在極具爭議性的有關客觀、正確或事實的所有事做為起點。如:諾維克(p.129)。有自己的立場、偏見、意識型態。諾維克悲觀作結:「歷史這一行不復存在…人人隨自己的意思行事」(p.130)

  • §   現今質疑權威已是挑戰,遑論削弱權威
  • §   作者認為下列說法是真實的:對於客觀性和權威的批判的確產生了正面作用,因強調了在世俗世界中人類如何建構真理,如:白人優越性的建構。每一個都提供完整規劃,排除其他所有說法。暗示了「我們的」價值,認為是普遍的,但普遍的的事物幾乎完全消失。
  • §   所有知識策略中最卑劣的就是自以為是地指責其他國家的罪行,卻放過自己社會中的相同行徑。(如:托克維爾批美國虐待原住民、黑奴,此標準卻無法運用在法國對阿爾及利亞人的狀況)

→知識分子若要維護基本人類正義,對象必須是每個人,而不是選擇性的適用自己的那一邊、自己的文化、自己國家認可的人

→基本問題在於如何調合自己的認同和自己的文化、社會、歷史的真實情況,以及其他的認同、文化、民族現實。

  • §   知識分子所代表的公共範圍是複雜的,包含許多令人不適的特色,但要有效介入那個範圍必須仰賴知識分子對於正義與公平堅定不移的信念,能容許國家之間及個人之間的歧異,而不委諸隱藏的階層、偏好、評價。知識分子的難題就是把這些觀念應用於實際情境,在此情境中,平等與正義的宣稱和現實之間差異很大。這在國際關係中最易顯現,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波灣的真正問題是石油和戰略力量,而非布希當局所宣稱的原則)、蘇聯入侵阿富汗、印尼入侵帝汶、美國入侵中南半島→現實政治
  • §   知識分子不是專業人,為了奉承、討好集有缺憾的全力而喪失天性,而是具有另類的、更有原則立場的知識分子,使得他們事實上能對權勢說真話!
  • §   沒有人能對所有議題一直不斷發言,但知識分子有特別責任要向自己社會構成的和被授權的權勢發言,因為這些權勢必須向社會的公民交代,尤其當權勢被運用於顯然不對稱、不道德的戰爭中,或用於歧視、壓迫和集體殘暴的蓄意計劃中。
  • §  
  • §   說真話的目標主要是規劃一個更好的事物狀態,更符合一套道德標準─和平、協調、減低痛苦─將之運用於已知得事實。目標不是向每個人顯示自己多麼正確,而是嘗試促成道德風氣的改變。
  • §   知識分子的逃避最該指責,而逃避就是轉離明知是正確的、困難的、有原則的立場,而決定不予採取。而將此習慣內化,會殘害熱情的知識分子的生命。
  • §   知識分子的模式:非登高山或講壇,從高處慷慨陳詞,知識分子要在最能被聽到的地方表現自己的意見,且要能影響正在進行的實際過程,知識分子的聲音是寂寞的
  • §   對權勢說真話是小心衡量不同的選擇,選取正確的方式,後明智的代表它,使其能實現最大的善並導致正確的改變。

二、     問題與討論:

1. 薩依德在此章標題──對權勢說真話,何謂真話?要如何能客觀?真實的可能性為何?

(1) 在薩依德的想法中,所謂的真話自然是一個人真心想講的話,而不是礙於情勢或者主流思想與自己不同而產生的說法。這裡薩依德主要想表示知識分子如果在兩種傾向──偏頗袒護自己的國家或者退縮講假話──中選擇了後者,就必須要改進,不要因為害怕被權威害或者採用討好、奉承的方式而說言不由衷的話。至少要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明明知道卻閉口不談。至於這個真話是否能夠對應到真理,則是要透過知識分子自我檢討是否調合自己的主觀價值與現實後,做出客觀判斷來決定。這裡指的要對權威說真話,主要是針對明知道何為真理,但是採用上述逢迎的方式說假話的知識分子提出指責和號召,要求其改變自己的說法。因此,在這裡是以已理解真理為前提,並不是說一定要是講真理的話才是真話。

(2) 在這裡講的客觀,是要能夠不被主觀的情緒或者愛國主義等意識型態、傳統價值或直觀/直覺影響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判斷。作者希望知識分子對同一件或者極度相似事情的詮釋,應該要不受主觀因素影響,換言之,要有一樣的詮釋。如果要能夠客觀,首先,知識分子應該要能夠透過比較,釐清、反省自己是否對於類似事件給予了不同的詮釋,還有是什麼造成了自己有不同的詮釋(可能是直覺或者是愛國心等)。接著,盡量避免自己被這些造成差異的因素影響。可行的方法是找一個或多個觀點和自己不同的人討論,或者是多閱讀各方資訊,以避免自己因為資訊不足而誤判。

(3) 什麼是真實,展示真實的真理要如何才能被實踐與發現,這個問題其實涉及了哲學的討論。雖然我們無法界定何為真實,但是,根據薩依德的想法,所謂的真實或者真理應該是客觀的、真正的、符合現實狀況的道理,換句話說,這些道理要能夠在現實中被驗證,而不是信口胡謅的道理。而這得要透過客觀、多方面的蒐集資訊與比較的方式,才能被發現。至於真理的實踐,除了透過發現的方法之外,還牽涉到知識分子個人主觀的選擇。知識分子必須對權威說真話、不刻意扭曲所得到的資訊並且勇於或者積極地和他人討論分享,這樣應該就可以實踐真理了!

2. 作者說:「雖然我不能為其他地區的知識分子發言,但基本論點確實依然相關,差異在於其他國家不像美國是個世界強權。」意義為何?(P.137)

白話的意思應該是:因為每個人的所居住的國家和認同的國族不同,所以作者沒有辦法代替他們發言,說出自己的心聲。(心聲是指:要求知識分子要講真話,或者可能代替礙於現實不能說話的他們發聲)。但是基本論點(也就是要求知識分子要講真話的概念)依然是相關的。差異只在於其它國家不像美國是個世界強權是指,因為民主使權威的壓迫下降,或是因為美國知識分子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關注,所以其知識分子要發聲比較容易,曝光度也比較高。也因此比較能夠說出自己的心聲。但不代表不是美國的知識分子,就沒有這樣的心聲。

3. 作者道:「在世俗世界裡,知識分子只能憑藉世俗的工具;啟示和靈感在私生活中作為理解的模式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崇尚理論的人士使用起來卻成為災難,甚至是野蠻的。」世俗的工具意指為何?(P.128)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並沒有指出何謂世俗的工具。但是根據書中邏輯推想的話,應該可以說世俗的工具是對立於和宗教、精神、靈視等形而上相關的工具(文中所說是文本)。因此推論世俗工具指的應該是理性書寫的知識文本,換句話說,內容是透過邏輯推演,而非憑著感覺妄下斷言的文本。這裡作者所謂的崇尚理論的人,或許指的就是知識分子。對其而言,形而上的工具之所以只會帶來災難,是因為當每個人都用直觀的態度看待事情時,最容易被事物蒙蔽,也不可能找到所謂的真理。因此作者藉此主張,要理解並訴說真理,首先知識分子便要避免直觀的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