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贄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l   生平: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

   ,明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l   人格心態發展分期:

一、前期:萬曆十二年之前。重在參悟求道,個性自然無為,與世無爭。

二、後期:萬曆十二年至萬曆二十年。表現孤高憤激,狂放灑脫。

三、晚期:萬曆二十年之後。由憤激趨於平靜,但心境更為寂寞淒涼。

 

l   重要作品:《焚書》、《續焚書》、《童心說》、《初潭集》、《藏書》。

 

l   人生大事:李耿之爭。(李卓吾VS.耿定向)

李、耿之爭發生于萬曆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間。事件起因為卓吾和定向之弟耿定理友好,退職後便寓居黃安,教授耿家子弟。然卓吾放任心性的思想,為定向所不滿,而兩人之間的不愉快也在定理死後更趨明顯且更為激烈化。這持續了八年的爭論,使得卓吾聲名大噪,卻也為鞏固自己的學說,區分和定向的假道學之不同,使得卓吾更孤高、更狂放,也因如此使不少友人退卻,晚年更顯荒涼。

 

l   學術淵源:

一、儒學方面:心學與受用

若以儒學角度來說,李贄的思想繼承王陽明的心學一派,先前也有不少學者將卓吾放入泰州學派。卓吾自己也承認傾心于泰州學派的狂人氣質與俠義精神。

二、道學方面:自我關注

李贄曾著《老子解》、《莊子解》,雖名為《老子解》、《莊子解》卻不著重於字義的理解或歷來學者的研究,而是關注在自我如何與聖人同體的方面。

三、佛學方面:生命解脫

以南宗禪為主,為求禪淨雙修,以悟為門徑,以見佛得道為目的。

無論是儒學道學還是佛學,都可以看到卓吾對三者的理解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要落實於自我受用求個體生命之解脫

 

l   思想性格舉隅

一、談論「父母未生前」公案:

既說「父母未生前」,則我身尚無有;我身既無有,則我心亦無有;我心尚無有,如何又說有佛?苟有佛,即便有魔,即便有生有死矣,又安得謂之父母未生前乎?

 

卓吾的這番言論是認為在「父母未生前」的世界狀態是接近道的原始狀態。而「父母已生後」則便有了出生,種種妄像便一一顯現。此外,卓吾還有「真爺娘」跟「假爺娘」之分,認為眾人只識得此生爺娘與假爺娘,卻不知還有「真爺娘」,而真爺娘也不過只是一個名詞,它真正的面貌依卓吾的思想來看應是那未經人工切割的、超越所有分別的「道」。而對於此生父母的反駁,這也是對儒家思想的一大挑戰。

 

二、童心說: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的兩種面貌:

  1. 人心的本然狀態
  2. 表現思想情感之真誠無欺。

 

《童心說》為卓吾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卓吾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被世人視為異端邪說,即在於他將人們的情感,無論是好是壞,只要是發自內心,便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是從宋代一直下來思想史上的思辨重點。而卓吾的《童心說》則將人欲和天理直接等同,只要是發乎真性情,便是體認天道,理解天理。

 

  三、對世人的關懷:

卓吾在《八物》中,將世人分為八種物像來做譬喻,分成「鳥獸草木、樓臺殿閣、芝草瑞蘭、杉松、布帛菽粟、千里八百、江淮河海、日月星晨。」雖分八種卻無高下之分,卓吾認為「此八物湯也,以為藥則氣血兼補,皆有益於身,以救世則百工效用,皆有益於治。」由此也可看出卓吾並沒有擺出士大夫的架子,認為人有高下之分。這樣對世人的關懷,源自於泰州學派王畿的思想脈絡。王畿分人為百姓、賢人與聖人三類,有悟不悟道的差別,無好壞之別,卓吾也受此影響。而卓吾又獨創的將「真誠」作為價值尺度。從李耿之爭中,可以看出卓吾本人最討厭的莫過於假道學,故卓吾認為,若人雖非為聖賢,若能秉持著個體所擁有的真性情,便是好的。

 

  四、重「誠意」:

「誠意」在《大學》中為八條目之一,古往今來的學者對其解釋不少。朱熹將「好善惡惡」的概念加諸其中,成為存天理去人欲的另一種表現方式。而到了王陽明,更著重於了心念一起時,發動的開端是好是壞,若是好則為善,若是壞則為惡。至王龍溪將人分三等,聖人因其稟賦,即可率性而為,只有賢人以下須受教化約束。繼承這樣一脈的想法下來,卓吾的思想轉成只要人誠其意,真實不欺,即為真、為好,便是體認天理。卓吾在死前所留下的遺言紀載著這樣一段話「但我愛香,需燒好香;我愛錢,需燒好錢;我愛書,須牢收我書,一卷莫輕借人。」卓吾所言,不免使人覺得小氣愛計較,但這正是卓吾欲強調的重點。願做個真心的偏狹小人,也不願虛情假意成個偽道學。

 

小結:

卓吾人生經歷之曲折且有傳奇性,也反映在他的哲學思想上面。耗費八年心力的李、耿之爭無異於是他生命中最大的轉捩點。和定向之友好,卻與定理之不合,使其又為難又無奈,而八年之間心境更趨狂妄,無非是想要以極端的手法打破偽道學,返回「真」的懷抱。卓吾不以儒為尊,卻也並非排斥儒家思想,旁及釋道兩家的涉略,從中找出儒釋道三家的共通之處,那就是追求自我內在的提升以及超越。因時代之故,卓吾的思想是為己之學,不提教化之大道,只在乎自我是否受用,自己是否能體認天理。雖然因此被世人視為狂徒,但我們也必須正視他所代表的在中國傳統儒學下的另一種聲音。卓吾用生命對傳統中國思想所提出的質疑,是我們應去同理及正視的。

 

※問題與討論:

我們大致依循本周主講人排列的順序進行。

人物歷史方面,處理了李贄與耿定向的發生的長期論爭,以及此論爭與李贄思想分期之間的關聯性;我們參酌學者的意見,同意這個事件使得李贄的反社會性格更加彰顯,造成了他日後益發困難的學術生命。

人物思想方面,我們對四點較值得關注的主張進行了討論。

一是「真假爺娘」的討論公案。其內涵觸及「無」、或「道」的討論主題,可以見到李贄混同三教的思想特徵。我們在「假爺娘」的討論中,思考到這個主張與基督教的可能關係;理由是,雖然他用的語言可以看出是由佛、道而來,但佛道都還未見到抨擊傳統父母地位,並另立「真爺娘」的討論,反而,基督教有「屬靈父母」的討論,也就是在血緣父母以外另立「精神父母」的作法。不過,礙於我們真對此議題的文獻大大缺乏,我們僅只能猜測,真確與否須留待日後了。

二是童心說,童心說即是以「童稚」比附純真無邪的心智,是宋代以來心性論的延續。然而,這個說法顯然忽視了人的「自由意識」,若我們由康德的道德觀來檢判,如果人的本心即是絕對的善,可與天道等同,那麼人其實也無道德可言,只是「被決定如此」的。反過來說,不去遵循此一決定、所謂的「行惡」,反而才體現了人的自由意志,這是心性論一直存在的問題。

三是〈八物〉觀。這將眾人分成八種,無有高低,每一種人對於社會皆是有益處。四是「誠意」觀,李贄曾在遺言中表明自己愛錢、愛好香、愛書,但從此反而看出李贄不願意隱藏欲求,寧可當真小人,不當偽君子的主張。

李贄被黃仁宇如此評價,認為:他是一個在「大時代」之下,體現了學術思想受到傳統文化箝制、壓抑的苦悶感,是自我燃燒型的悲劇人物。李卓吾的學說常常不講經世致用,只求追求個人的真實本性,這是否便是出於黃仁宇所說的「壓抑」呢?而明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是否進一步促進了這種「自掃門前雪」的想法呢?這個疑問為我們留下了懸念。

 

※讀書會心得:

這次我選擇了李贄作為讀書會主講的人物,一開始選擇李贄是因為他在中國歷史上所帶有著的神祕色彩,對許多人來說,李贄都被認為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物。我便是想了解看看,李贄的真實面貌為何,又何以他會有這樣的言行出現。李贄的著書中最具爭議性的即是《焚書》一書,其中有許多和時人對答的書信,而書名為《焚書》便是因為覺得此書直指時事,必會為世人所焚。

閱讀了學者所寫的關於李卓吾的專書,我漸漸體會到卓吾的狂妄孤高,其實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明朝末年,君王昏庸無道,在朝為官的讀書人為保自己性命,竟也開始形成偽善風氣,卓吾為此感到痛心不已。又因社會上的是商業交易更為繁榮,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的權利,逐漸形成了「為己」的風氣,卓吾也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發展出一套的「為己之學」。強調的是個人的超脫與受用,強調人的主體性,不要被他人眼光和世俗道德所綑綁。卓吾生平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歷時八年的李耿之爭。和耿定向的爭論,其實不是簡單的義氣之爭,而是兩人在學問上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定向以為士人還是應該抱有教化群眾的理想,背負起教育功能,而卓吾關注佛學的態度,談論空無的學說,使定向極為不滿,遂引發了八年之間的互相爭論,這場爭論使兩人名氣大開,卻使卓吾為鞏固自己的正確性,而越趨於孤高憤激,也間接導致了晚年淒涼的命運。

 

卓吾的學說吸取儒釋道三家,並在其基礎上自己發揮,而其中環繞的主題是「真誠」。卓吾所處的社會風氣,人們以假為求自保,但卓吾卻不願如此,他以為只要發自本心,便是與天理相合,如此真誠就足矣。然而這樣的說法確有其危險性,卓吾不提善惡,若惡人行惡事卻歸乎於本心那該如何是好?在此一方面卓吾則沒有多加闡明。此外,卓吾另一特點是重視社會大眾。這是延續泰州學派一路下來的風格,他將世間人分成八物來比喻,卻不言其中誰好誰壞,八者互相需求,對於世人追逐利益也不進行道德批判,認為發乎本心真誠地去做即可。

 

在閱讀卓吾的哲學思想後,我對於卓吾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學說固然有不全之處,但他欲發乎本心的豪情卻令我動容。卓吾的一生不算順遂,有偏激的思想也是可以體諒,而他對眾人的關注以及對於真誠的追求,其實都有著一個更大的關懷在其中,雖然卓吾生命最終的結束方式令人悲嘆,但他以燃燒自我的方式,敲響了一聲鐘響,在歷史的巨流之下,毅然決然地站著,無論毀譽,都令人十分動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