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4】中國思想史學習技巧實驗小組5
壹、討論記錄
一、韋本p.718「最能彌補本土哲學缺陷的推證能力以及分析和因明的技巧,本土哲學家並沒有接受下來,結果是禪宗語錄體風行,使哲學思想仍只能以粗陋的形式表達。」為何會有此一現象?
答:這必須歸附到中國哲學的基本性格上來說,中國哲學強調「生命哲學」,既是生命哲學,則重「實踐」、而非重「知解」。如張麗珠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三十講》所說:「中
國哲學的言說都不是以建構一客觀的知識理論為目的,所以不能僅僅經由文字知解的知識論、或通過單純的科學演繹形式來加以掌握。」這或許可說是產生體目所述之現象原因,然而造成中國哲學性格的根本性原由 (好比是說,某某民族性是如何生成的),則恐怕需要更多的歷史、地理等等領域的理解來共同解答了。
二、為何中國經驗論傳統並不發達?(韋本p.736)
答:如上題答案所述,中國哲學重在「生命哲學」。其中更離不開「道德實踐」,而道德的知覺和涵養,如張麗珠先生所說,「必須透過修養工夫,不是單憑語言文字、邏輯思辨所能達到的。」進一步地,她說:「生命,須得透過這樣深邃、繁複的經驗實踐與反覆辯證歷程,才能讓人比較了解它而已 (案:我們覺得「比較」兩字下得很好,把中國人反覆追尋、或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等的體驗表達出來) ;那麼,相應於這樣的生命型態、辨證歷程,究竟要以怎樣的語言加以表述呢?單純的文字知解、著重演繹的知識系統之不能勝任,已是不言而喻。」照她的說法,中國遂發展出具雙項特質的「詭辭為用」的特色,並分為道家式的「遮此顯彼」與儒家式的「徹上徹下」。這些都再再如同韋政通在書中所說的「理論上並無積極建樹」或「稍有推進」,畢竟其比較的是西方綜合了經驗論與理性傳統之康德。
三、試用自己的話論述般若學其中三宗:本無宗、心無宗、即色宗之個別思想。
答:本無宗以道安為代表,歷來被是為六家七宗最精當的一家(見馮達文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吉藏《中觀論疏》中說:「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可知此宗的「無」是從萬物的本身來說空的,並不違反般若學「色即是空」的宗旨,然而道安又認為「無在萬化之前,空為重形之始」,則無異於把「無」視為先於萬物之前的存在,而變得和道家式的本體論相合了,事實上,原始般若學所說的空,是因為萬物都是因緣(種種條件、因素)而生且沒有自性而已。心無宗以支愍度為代表,他認為只要人「心」不執著於萬物,就是「空」,然而此派最明顯的疏漏(針對偏離般若本義而言),乃是仍舊把萬物最為「實有」之存在,簡言之,是從心去講空,而未理解到萬物本身就是空。即色宗以支道林為代表,他認為的色與空是:「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可見他認為的空,是著眼在「色不自色」上去說的,
可以說符合了色無自性的般若空義,然而僧肇認為支道林的切入點仍不精當,他認為,色不自色的理解是對的,然而卻透過這樣才理解空並非正確。此可以用楊祖漢先生的理解來說:「色之性空,故色即非色(無色之自性),不必說因為色不自色故是色空也。」(王邦雄等編《中國哲學史》下冊p.355)可以說,支道林的理解確實多了一段曲折路徑。馮達文等人編的哲學史還提出一點缺失,那就是支道林緊接於「色即為空」後說「色復異空」,很明顯不符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義了。
四、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冊頁七二二:「政衰俗弊的結果無異是為佛教掃除傳統的阻力,同時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宗教的需求加強;再加上道教的推波助瀾,無一不有利於佛教勢力的擴張。」試問道教如何「推波助瀾」?
答:此問題可從「佛教初入中國時,因為和道教的相似處而扎根」的地方著眼。據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第二冊p.259表示,佛教傳入中國時,信奉者認為和黃老學差不多,故《後漢書‧楚王英傳》說楚王劉英「好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漢桓帝時的大臣襄楷反對宮中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因為他認為黃老與佛教都「貴尚無為」、「息心去欲」(當然某一程度也許是他的誤解)。此外,三國時牟子的《理惑論》記載:「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也。」很明顯把佛視為像中國的神仙了,如同《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死生無變於己」的「至人」。事實上,關於佛教和道教的相似與互通資料並不是太多,大部分哲學史也較少著墨於道教,殊為可惜,僅能強列前文敘述作為此題理解了。
貳、心得
從中國哲學脈絡進入相對陌生的佛教,碰到一些困難,首先,習慣於儒家正面肯定的價值,一下子要將思考模式打破,重新去理解一種新的「否定的」表述方法。雖然一下子無法適應,但是佛教思想的系統建立在嚴格的邏輯之上,相對於中國哲學而言,在論證、推理的方面很值得學習,因為良好的邏輯能力有助於做研究、寫論文,甚至在生活中也很重要。其次,佛教源自於印度,自然有語言翻譯的隔閡,所以應該先了解其歷史背景以及一些基本概念、術語、重要宗派,畫出佛教大概的發展演變圖示,先建立粗略的輪廓,再研究各宗派的異同,經由吸收理解,再將關鍵字變成口訣,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