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詳細資訊請點我: 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申請細節
★請各組每次討論完務必上傳照片及心得電子檔至平台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學習促進區(中正圖書館地下一樓)
聯絡方式:ctldlpd@gmail.com,02-29393091#63503周小姐。
- Nov 21 Mon 2011 10:26
【100-1-6】華夏讀書會2(100/11/13)
- Nov 21 Mon 2011 10:25
【100-1-3】DARE to Dream讀書會3(100/10/16)
顛覆童話的背後──成功創意,不請自來: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
如果是要培養創造力的話,繪本是個激發點子的好主意。謝謝子欣帶這個活動。這次的繪本很有趣,我想以後讀書會未嘗不可讀繪本呢?─財政三 林妏蓁
- Nov 21 Mon 2011 10:23
【100-1-1】輕痰讀書會4(100/10/27)
- Nov 14 Mon 2011 14:11
【100-1-30】數研所實分析讀書會1(100/11/11)
The incompleteness and the construct of measure and its property.
一、 導讀人林澤佑-Kolmogolov:機率論與實分析
- Nov 14 Mon 2011 14:04
【100-1-6】華夏學習組1(100/11/09)
- Nov 14 Mon 2011 13:59
【100-1-25】思文小學會4(100/10/31)
一、如何解釋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頁472:「先秦儒家是側重形上之『道』來了解人,董仲舒則側重由形下之『器』來了解人」?
答:董仲舒的天人關係論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系統,因為其中混合的因素十分複雜,單就天的方面看,作為群物之祖的天,有宇宙論的意義,聯上陰陽、五行、四時、方位等理論,足以組成一套相當完整的自然哲學系統。作為大道之原的天,有本體論的意義,這方面的發展遠不及宇宙論。作為仁惠百姓的天,是屬於德化的天的理論,這一部份可以與先秦的道德形上學相整合。當然,他的天人關係論的核心部分是感應論,以及感應論的社會政治的功能。這套理論,一方面把專制制度作合理化解釋,另一方面又企圖為至高無上的君權建立一種制衡的力量。董氏不愧為前漢思想的中心人物,他充分表現出漢人那種混化、凝重、樸實的氣質。他的確意圖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系統,希望把自然界和人文界作統一的解釋。
董仲舒的天人關係論比較富有新意的部分,是他從「人副天數」的觀點來了解人,這是前人所沒有的思想。所謂天副人數,就是把人身的種種與天相比附,凡人身所有的,天也有;天所有的,人也有。《春秋繁露‧天副人數》:「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倚。物疢疾莫能為仁義,唯人獨能為仁義。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獨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穹進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禮一,何高物之甚,而類於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陰陽以生活耳,而人乃爛然有文理。」從這樣的觀點了解人,他的目的是要抬高人的地位。人與物的不同,是因人受命於天,能為仁義,又具爛然之文理;可是因人副天數的緣故,要求人處處與物象相應相齊,這就是先秦儒家以心性來了解人的觀點看,實是欲揚反抑。
- Nov 14 Mon 2011 13:39
【100-1-16】產業與環境經濟研討與學習讀書會5(100/10/21)
Inter-Regional Input Output
文章 : 2005 Inter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A Debrief Report(MEIT ,2010)
- Nov 14 Mon 2011 13:33
【100-1-14】「環境與我們」讀書會5(100/11/09)
- Nov 10 Thu 2011 10:57
【100-1-14】「環境與我們」讀書會4(100/11/02)
鄭先祐,台灣水資源的壩道或保育之道,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水資源研討會論文,民國83年6月。
「壩道」有雙重意義,其一是霸道,存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其二是指以水壩的工程技術,擴張水資源的取得。相對於「壩道」,則是「保育之道」,或稱是保育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將目前尚未開發使用的自然資源保育下來。本文藉水資源為主軸,說明保育之道是實踐生態主張的第一步。放棄拓荒的開發策略,才能建立永續的文明社會。
本文一開始先回顧台灣四百年來開拓史,從清領時期漢人遍及山區至平地、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台灣自然環境資源遭到空前巨大的揮霍,森林的經濟利益幾近榨乾。採礦、山地農業的興起更大規模開闢山路,袪除了大面積的植被,加上違規與非法經營,砍伐原生林的總面積無法計數。作者認為,以強化的科技力量持續向野地開發,已形成「拓荒壩道」的心態,產生多種症候群,包括平地面積不夠用而朝山區發展,使得森林覆蓋面積減少增加水土流失,水庫的淤沙量亦逐年增加,縮減水庫的壽命及供水能力。文章接著指出,有關水資源的法規,實行之下效果不彰,不知為何政府不斷核准高山農場、高爾夫球場興建,且放任業者公然違法超挖。另一方面,拓荒壩道用於預算是逐年擴大支出,檢視預算內容便可明顯看出「拓荒或開發掛帥」的走向,如1991年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及1993年的振興經濟方案,都是開發取向,結果是債台高築。此外作者特別提到,我們常見到的資料都是指出農地有最大的耗水量(佔總耗水量八成),以為農地減少將有助於減少水的耗用,事實上並非如此,若以每單位土地面積所耗用的水量來計(耗水密度),工業用地是農地的五倍多,耗電密度或是最終耗能量密度更是高出農地千倍以上,因此農地變更為工業用地,耗水量將不減反增。作者說明兩種途徑以達成保育之道,一是提升自然承載力,應儘可能保育大面積森林野地,尤其是中低海拔地區,並在下游或地下貯存水源,保持河川及水源清淨;二是提升人為結構品質,使平均每人用水量降低,不僅只是宣傳大眾節約用水,而是從改善用水設施著手,譬如引進以色列的滴灌技術。本文最後歸納出「專家主導,科技掛帥」的結果往往讓人跌破眼鏡,人類必須藉由跨國、跨地區、跨學科的智慧與知識整合,才得以面對空前的問題。
- Nov 10 Thu 2011 10:39
【100-1-12】宇治金時5(1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