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農討山誌》《青松e種田筆記》部分章節閱讀

 

鈺雯簡述一下作者阿寶的經歷,選取關於阿寶蓋竹屋的章節閱讀,因為目前在灣寶的行動正在討論夢夢屋的興建,希望能夠有經驗對照。

 

<吾亦有蘆>阿寶對於綠建築的定義,就地取材,不使用傷害土地的建材。

聖義:感覺起來好像阿寶在哪裡都可以活,一個人可以蓋房子很奇妙。最近農委會推出的「漂鳥計畫」,鼓勵年輕人到農村去,可能還是需要政府的推廣,如果農村沒有下一代可以傳承下去,那這樣的技術會不會消失?

鈺雯:阿寶蓋房子的技術,沒有任何水泥為基礎,只用竹林還蓋了兩層樓,用傳統的方式,阿寶提到說因為房子是自己蓋的,即使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就覺得足夠了,上週到宜蘭去,與阿寶聊天,阿寶提到某個災害後,建築師進入災區幫忙重建房子,用當地的竹子做為建材,但在地居民卻覺得那樣子的房子住起來不舒服,而且指出許多缺點。阿寶覺得如果房子是別人幫忙蓋的,可能自己的認同感就是比較不足,會嫌東嫌西的,但若是自己蓋的,可能就能夠更包容。就好像你對別人好,不一定別人會覺得好。

肇翔:阿寶勇於嘗試,當時灣寶剛想要興建夢夢屋時,就對於竹屋很感興趣,竹子對於環境破壞很少,對於竹屋興趣很大。

鈺雯:傳統建築很多都是採用在地建材,之前在貢寮看過土塊建築成的小房子,過去的人需要很多體力勞動才能夠蓋好房子,但是確實是很牢固的,而且常常是順應當地氣候,冬暖夏涼,跟現在鋼筋水泥的房子比差很多。

盈君:自己感受比較深的是阿寶在蓋房子的時候,運用知識上的所學,真的是要動手做才會。

慧貞:自己有去過梨山,當地真的滿潮濕,而且透過書本知道很多,阿寶實際運用所學的技巧在蓋房子上面。

鈺雯:很多事情想像中得跟實際做的會差很多,而且有很大的差距,許多學科中的理論常常都存在於許多的預設條件,而實際上卻很難運用上,像是經濟學的模型。

肇翔:經濟模型和現實當然差距很大,但同時透過模型仍然能夠比照現實生活,靜態比較分析和動態比較分析,適當地透過學術探討來模擬現實狀況。之前金融海嘯時,大眾對於經濟學家有太高的期望,其實他們並非大眾所想像是萬能的,其實在現實生活上還有許多社會、政治方面的因素會影響。

 

<生命的沉思>

阿寶連用殺蟲劑在殺蟲時,描述上都能有很深的情感,例如站在蟲的立場,蟲吃了他的食物(農作物),可是卻必須要被農夫視為害蟲。阿寶長時間在梨山工作,而且之前在許多國家旅行,在文章中就用許多國外的景色來描述,也因為這樣在梨山工作時能有更多的體悟。

慧貞:上週末到三重埔插秧,才真正體會身體的辛勞,如果假設今天是要整天在田裡工作,不像是體驗只有三個小時,而且水田裡面也有許多小生物,很多體驗的人都感到害怕,而且氣候上的不穩定也是一種考驗,當地的阿燈大哥心態很自由,不會強求什麼,當天也告訴我們如果累了就休息不一定要勉強,對於他來說讓許多人來體驗是很開心的。

鈺雯:之前我們也有到台南的土溝拔草,也是超級累的。

慧貞:家裡爺奶就是種田的,很多水果都吃不完,之後可以拿來請大家吃,以前在田附近是菱角田,看到許多爺爺奶奶穿著蛙人裝採菱角,在水裡面也都超級辛苦。

聖義:上週到灣寶搬肥料,超級重,40公斤,大概搬到第十包手就沒力了,從材料行搬到農田裡面去,還要裝進桶子裡再用機器灑肥料。

鈺雯:上次回灣寶蘇大阿姨家,蘇大阿姨一直記得聖義當時第一次到灣寶幫忙農務所鬧出的笑話。最近一次農務體驗是上次暑假,我帶著大學教授一起去種地瓜,就看到洪箱阿姨很敏捷地種完一排,然後許多教授都種不太動,後來阿姨才又說那時候種得有些不太好,後來有重新種。現在許多開放農務體驗的農夫,肯定都是要放寬心,因為許多人沒有經驗,可能會有種不好的情形出現。

泓楷:爺爺奶奶就是住在二林,家裡也是有種田,小時候就常常在田裡玩,現在也大概兩三個月會回去一次,不過倒是沒有幫忙務農的經驗。

泓瑜:從來沒有務過農。

鈺雯:其實很多農人在計算自己的成本的時候都沒有把自己的勞動成本算在裡面。

肇翔:可能一開始剛接觸都會覺得很新鮮很興奮,很擔心是不是自己幫忙完還需要重新種,那到現在來講,是技術比較成熟,而且很充分的感覺到踏實感,以前小時候只有在收割後到田裡面去玩,有時候會假想自己是農夫,就可以想像到很多生計問題,不論是農業技術,一方面也有水利方面的知識需要了解,另外也有產銷的問題。

 

<有機的迷思>

鈺雯:裡面有提到有人因為不能施打荷爾蒙甚至還用了偏方(犀牛角),為了不用化肥反而還用了更傷害自然環境的東西,其實實際上來說,使用化肥確實能夠讓農夫省去除草或是除蟲等等的勞力,但化肥同時也會傷害到農夫本身的健康,而且有機認證通常也都是一筆相當大的費用,目前像阿寶和賴青松大哥也都慢慢才走到不噴農藥的部分。

我現在也有自己煮菜的經驗,從書本寫到有訪客到阿寶田裡摘茄子但只因為有些許的蟲蛀洞就整條茄子都不要了,其實這種觀念應該要慢慢轉變。都市相對於農村其實製造出非常多的垃圾,而且在食物上的花費,農村也幾乎不需要花很多。在種有機的農戶常常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探索土性,才能夠有比較大的收穫。

惠貞:上週阿燈大哥也提到,真的可以做到完全有機嗎?空氣汙染環境汙染等等,而且現在的有機比較像是商人在賺錢,一種形式,財團自己提供有機肥料,自己認證,他也提到現在種東西如果真的遇到病蟲害,還是需要噴藥,他不認為噴農藥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如果真的是走投無路也是需要噴藥的。

鈺雯:其實像阿寶也比較不提有機,反而用友善環境來稱呼,其實也有人說過使用適量的農藥,一段時間也會揮發掉,只是這種藥劑的多寡現在也還沒有科學證明。很久以前其實是不噴農藥的,那又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噴農藥。

泓瑜:對於有機就是感覺是一樣高價位的產品,有機對自然環境的尊重是值得推廣的,但如果要花那麼高的價錢又或是對於這種知識的缺乏,都很難去改變現有的習慣。

鈺雯:其實也不用太在意這個,對於現在我們要買到完全有機的東西開銷就要變很大,只是說未來可能能力所及可以做到的時候能夠去執行。

肇翔:很多消費者都認同對友善環境都認同,只是有機淪為企業在玩的遊戲,而且對於小農來說,模糊的有機認定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麻煩的。

鈺雯:還有一個問題是現在的消費者都不了解自己的桌上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像我自己在煮菜的時候,都要洗三次菜才敢吃,現在的狀況好像是你明明知道那個東西不好,但又沒有辦法去避免。

肇翔:台灣水費太便宜了,如果把水費提高,然後把價錢用在有機上,或許可以改變這種現況。

鈺雯:現在農田會比較採用多元化種植,單一作物種植對於土地傷害會很大。

慧貞:阿燈大哥那一天也有說其實多元化的種植比較不傷地力。

鈺雯:現在很多企業推有機,是在一大塊田地上種植同樣一種作物,我想現在的消費者希望的應該不只是不噴農藥,也希望是採用不傷害土地的方式。

 

簡述一下本書,青松大哥目前所在進行的穀東俱樂部的模式。

<把自己重回土裡之後>

鈺雯:青松大哥一開始就說「種田很累」,也曾經聽說他因為太累而昏倒在田裡。我覺得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上好像一個很小的錯誤就會導致後來不完美的結果,而且基本上也好像很難達成一開始和穀東所約定好的產出。

慧貞:雖然說漂鳥計畫好像是推廣年輕人到農村去,但是事實上在政策上對於回到農村耕田的人是不友善的,如果自己沒有一塊田地是不利的,要去承租或是購買都是比較難執行的。

鈺雯:其實現在農地的價格都被炒得很高。文章中提到「唯有做自己才能長長久久」,像賴青松大哥決定要去當農夫時也是受到家人反對,也是努力到現在才有小小的成果。

在文章中,參與股東俱樂部的夥伴提到在農村的勞動還可以啟發他們。

肇翔:漂鳥計畫,比較像是營隊的概念,來自於德國的概念,到田園去生活體驗藉此結交朋友學習新事物。在台灣農委會則將其轉化為一種營隊的形式,剛剛也講到目前法規不是很友善,因為台灣土地還沒有得到解決。小地主大佃農,贊成的一方是覺得土地太零碎了,反對的則是覺得因為小農有自己的特定的文化特色,若一味地想要追求規模經濟可能不是很好。

鈺雯:漂鳥計畫看起來好像沒有確實的影響力,看完青松大哥這本書,覺得其實還是要透過實際經驗才能成功,而且在進入農村的時候也是需要一筆資金。

肇翔:當然我想全然否定他的用處是不太對的。

鈺雯:當然漂鳥計畫立意是良善的,只是說在配套方面還有農村目前老化的現象到底有沒有幫助。操作規模經濟和精緻化農業的人確實也有因而得利,只是這種模式能夠運用在很多人身上嗎?如果今天用大規模還解決農業的問題,傳統的農村景象還會存在嗎?上次也聽青松大哥說「農村改變很慢,但是一旦農村改變了,他就再也變不回來了。」

慧貞:之前有聽過一個說法,要讓一家四口人活下去,需要兩甲地才夠,但現在土地都很零碎。

聖義:現在很多農民其實也都是兼業的。像是大陸的農民工。

 

<把老家種回來>

賴青松大哥對於自己小時候在台中大雅的農村生活是很懷念的。

內容也有提到稻米冷藏的問題,碾米之後冷藏(因為宜蘭潮濕),再用宅配的方式運送到穀東的家裡。

鈺雯:以前住竹南的時候,家裡也都會冷藏米。

慧貞:像我家裡米是自己種自己吃,從來沒有冷藏過,會有米蟲但就是清洗時挑掉就好了。

 

<搓湯圓>

在書裡面還提到他們學做醬油等的經驗。

自己搓的圓仔跟自己種出來的米一樣好吃,書裡面的穀東還提到吃過自己做出來的湯圓之後,就算特別去吃外面賣的祖傳的湯圓也都比不上

慧貞:阿嬤過年也都還會自己做粿

泓楷:我家二林那邊還會自己釀葡萄酒

鈺雯:這種東西還是要繼續有人做下去,才能夠傳承

(後來大家便開始聊起吃的來了@@)

 

The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