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7】華夏讀書會5

1-17.gif

 

1944年中關村命運的一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微機事業部總經理。他是技術浪潮!

的開端,怎說呢!在此十年前,可說是中文平臺時代,因為國產微電腦,在中國可說是外來軍團打的不堪入目!而柳傳志此時命令29歲的楊元慶,走了一步險棋微機反擊戰。次時的中國可說是電腦生產廠的假像,說穿了只是進口裝配商。而此時中國正迅速貶值中,而外國品牌電腦近來中國關稅還在降,可說是中關村的黑暗期啊!

 

                                   1-17.gif

 

我有興趣的事,關於電腦產業的媒體,因為在中國電腦企業的艱難時代,卻是媒體業的黃金時段。但雖然這餅做大了!但不惜成本結果,國產微電腦還是節節敗退,1994年柳傳志叫楊元慶打消出國念頭後,將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全交由她處理。

他是微機革命的第一先鋒。

                                     1-17.gif

看30年歷史,中關村最顯著的特點是集群效應。我在四通裡看四通,萬潤南、沈國鈞、段永基……我們這幫人大家各有鮮明的、完全不同的個性。互相之間可能有很多衝突和矛盾,但是大家有那麼深的、打不散的‘四通情結’,是什麼共性讓這幫人走到了一起?在那麼艱苦、特殊的環境下,風風雨雨,大家棒打不散,什麼原因?再放大說,第一代創業者們,王洪德和萬潤南、陳慶振、戴煥忠,都很不一樣,但是大家能共同在中關村創造一段歷史,這個集群是被什麼凝聚在了一起?這是文化層次的東西。這幫人都有科技背景,都是下海到了市場經濟中去沖,同時借用段永基的話說,‘這幫人是在中國半改革不開放的時候下海出來的’。這幫人既是科學家、工程師,有科研背景,同時還有著一種改革的衝動,一種對陳舊的東西、對束縛性東西衝破的衝力,以及敢下海的衝動。衝動地出來、衝動地冒風險、衝動地做事業,衝動地一直堅持下去……還靠什麼?靠事業上的境界和追求。我們這幫人都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受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非常深的影響,接受共產黨的教育、毛澤東思想的教育,一種事業感、追求、奉獻覺悟已經流在血液裡了。”就是這樣一個企業集群,在改革大潮撲面而來之際,書寫了熠熠生輝的“中關村”。

 

 

中關村歷史所形成的特有的創業文化,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環境的變化,也需要不斷創新。這也是第一代創業聚集起來共同探討“中關村創業文化”的初衷。時代集團公司董事長彭偉民說:“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至今企業仍存在的不到20家。未來中關村進一步的發展,年輕的企業和企業家的影響會更大。”中關村精神已經凝結在他們的血液中,他們對中關村的愛,換化為對區域經濟發展不懈的奮鬥。“作為開領創業先河的第一代科技創業家、改革者群體更講求品德,厚德載物創造未來,這是當今時代、下一個30年,或更久遠年代的後來者價值取向之必然。”彭樹堂說。這個集群,會為中關村的發展建言獻策,並始終不遺餘力。

 

吳老師說到,其實在中國有很多中關村,在他印象裡,中關催一次比一此腹地還要大。從一間小房間,能成大了啥大事,但事實證明,他們成功了。沒有任何捷徑。學習、模仿、代銷。這是他們都做過的事。而到近來,品牌已成了他們最想要追求的事。

中關村30年發展到今天,如果說創新是一條主線的話,30年經歷了3個臺階,現在正在跨越這3個臺階。第一個臺階也就是第一個10年,應該說是產品創新。那個時候,大家最得力、最成功的東西都是產品。四通那個時候就一個打字機,把中文打字機創造出來,賣出去,然後就創造了一部四通歷史。所以,我覺得,產品創新就是那個時代創業的最主要特徵,通過對產品附加的一點技術創新和技術支援、服務,營造了一大批企業;到上個世紀90年代,第二個階段是企業創新。那個時候所有的企業都經歷了創業階段,進入成長期,開始研究企業如何做大做強。這個主題已經成為中關村所有企業共同的主題。那時候四通提“四化”、“二次創業”等口號,核心其實就是如何把一個企業做大。如果按照產品創新到企業創新這個臺階的跨越,今天的這個臺階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產業創新。今天談產業創新,從中關村高科技園區成立,到去年掛牌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於中關村到底該如何發展,作為第一代創業者,我們一直在思考。如果將產業創新作為中關村未來發展創新的主線的話,那現在就要看產業創新的條件和瓶頸在哪兒。因為我覺得產業創新有3個必須的條件,技術支撐、人才支撐和資本支撐。這3個支撐條件,如果按照現在產業創新的角度來說,中關村都有不足。

                                      1-17.gif 

 

中關村現在特別引以為自豪的,一個是創業文化,一個是創新文化,包括中關村改革文化。這幾個文化的內涵,今天的中關村如果要將產業創新作為目標,上三個臺階的話,創業文化,我認為是包袱,是局限。過分強調創業文化,對中關村產業上規模可能是一種局限。創新文化,如果把其解讀為就是專利,我認為也是非常局限的。創新文化在產業化階段,比如新興文化組織,大型產業化中的組織模式、資本模式,整個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等,這些創新能力,比你有沒有專利可能更加決定產業創新階段能否形成規模。”

                                    1-17.gif

活動照片

5-991101.4.jpg 

5-991101.3.jpg 5-991101.2.jpg 5-991101.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