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3】中國思想史學習實驗小組4

 讀書會問題討論(孟子)

1-17.gif

 

日期:2010/10/29(五)

時間:16:30~19:00

地點:葛麗絲安安

主持人:蘇子齊

紀錄人:林岱華

討論主題:孟子

與會人:蘇子齊、李冀、李亞蓁、林岱華

 

1-17.gif

 

討論:

1. 韋本p.256何謂「先驗主義」?(p.270亦有提到)如何使後來儒學的發展造成很大的侷限?

Ans:

孟子的「先驗主義」可說是一種超越感官、經驗,超乎體驗,也就是先於經驗的主義。例如:孟子所說得四端即是「仁、義、理、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天生即有的。孟子認為凡是正常的人,再沒有喪失心智能力之前,都有自然的流露。所以孟子的性善論就不是經由知識上曲折的論證過程所得到的結果,他是直接就當下流露的具體生活中的惻隱、羞惡等德性的表現而印證到人性普遍價值的存在。由孟子的先驗觀點,根本排斥從經驗知識的觀點探討人性。

我們認為先秦諸子中,老子的「不行而知」也是一種先驗主義,而墨子因為他會經過自己創造好的一套邏輯推演,所以可說是經驗主義了。

至於使儒學造成的發展侷限,我們覺得發展到宋明理學王陽明等人的心性論,因為承襲孟子認為理所當然的「反身而誠」,甚至認為如「反掌折枝」般的容易,追求人固有之的「四端」,而沒有任何學習的方法,(相對而言,荀子就有各種方法,例如:化性起偽、隆禮、重視「積」等學習的方法)不但使後學者難以了解學習,甚至有可能造成個人詮釋,離原本的儒學有越來越大的差距。因此造成了儒學發展的侷限,像是追求孟子一路的宋明理學到後期漸漸沒落。

 

 

2. 蔡本p.138中說「心性是一」(又銘老師也如此說法),然又何以說「盡心是知性、知天」的關鍵所在?(心、性既然相同,又何以有先後之別?)

Ans:此問題由蘇子齊同學下次上課時再與老師討論。

 

 

3. 韋本p.263說「道德隨著不同的情境而變異,孟子稱之為『權』.....這個層次的道德是經而非權」,「經而非權」中的「經」謂何義?

Ans

 孟子的「道德的理想主義」,是從形上學的觀點,肯定道德主體的普遍性和經常性,而此普遍性及經常性即「經」,是種恆常不便的倫理道德,而非那種隨者不同的情境變異而變異的道德。

 

1-17.gif

 

心得:撰寫人 蘇子齊

    這次孟子的討論題目比較稀少,分別討論了何謂先驗主義、心和性、以及相對於「權」的「經」。「先驗主義」是指不須經由感官經驗而所能擁有的價值,如孟子所謂的「四端」正是先驗主義的存在,其相對概念就是「經驗主義」。子齊覺得西方存在主義所提倡的「存在先於本質」,如果倒過來說:「本質先於存在」,似乎就像是孟子的先驗主義,但哲學名詞是不是能這樣類比,讀書會的大家無法確知。下一次讀書會要討論的荀子,在「性」的觀點上就是反對孟子的先驗主義,他所定義的「性」其實就是動物性,人和禽獸之所以有差別乃在於「能辨」,這和孟子自然是大相逕庭的。至於孟子的「心」和「性」,又銘老師和蔡仁厚先生都認為「心性是一」,然蔡先生說盡心是知性、知天之基礎,如此看「心」和「性」似乎又有「先後之別」。由於讀書會當天無法明確解答,後來便上教學平台問又銘老師,他解釋「心、性是一」指的是心、性同一個平面的討論對象,但當在不同的向度上時,我們才稱之心或性。最後一問題「經」其實就是不變之道理,「權」是通變,亞蓁一提出問題後便明瞭了。這次讀書會的進行非常快速,一方面是問題少,一方面結合了老師綱舉目張的講義,在討論時逐漸抓住了各個哲學家的基本觀念,並在專門討論一家時,也能拓展和其他家的連結,抑或是比較異同。

 

1-17.gif

 

活動照片:

4-991029.1.jpg 

4-991029.3.jpg 4-991029.2.jpg    

 

1-17.gif

 

本文引用自Pinksalon - 991029讀書會問題討論統整(孟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