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3】中國思想史學習實驗小組3

 讀書會問題討論(孔子)

1-17.gif

 

2010/10/22讀書會問題討論統整(孔子)

 主持人:李冀

記錄者:李亞蓁

與會者:蘇子齊、林岱華、李冀、李亞蓁、陳蒲玥

 

1-17.gif 

 

1. 韋本p.85第四行,為何「祇有在親密團體中,在上位者個人的道德才能產生直接的效用」?

討論:

在韋本這個段落中所指的親密團體,是指周代以宗族為單位且具有一體性的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這種以宗族為單位的親密團體,正如韋本該段所說:「在宗法制度下的政治大小集團,不過是若干大小宗族的化身,國君、世卿、士大夫無異是權限不等的家長」,試想像將宗族中的輩份與社會上的階級兩種身分區別的方式結合之後,宗族中的成員自然的會受到血脈相連的情感影響,將對宗族中長輩的「孝敬」的觀念及尊重,轉移到「忠君」的概念上,使成員對社會組織上層的領導者更能產生由衷的服從意識,也使服從的行為更具有合理性。

        以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倘若有個孩子在路上亂丟垃圾,同樣要告訴這個孩子亂丟垃圾的行為是錯誤的,出於這孩子的父母親之口會比一個素不相識的路人所說更有說服力,跟路人的話比起來,孩子會更願意聽從父母親所說的話。

 

 

2. 對照韋本p.68p.85對孔子政治思想的說法,如果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與禮治)是試圖解決宗法制度崩壞後的政治問題的話,為何在宗法制度徹底崩壞後的後代卻無法繼續使用?

討論:

        由於孔子提出來解決宗法制度崩壞後的政治問題的方法,是走宗法制度的回頭路,希望藉由重建宗法制度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和政治亂象,所以在宗法制度徹底崩壞後,在不重建宗法制度的前提下,孔子所提出的方法自然無法切合實際所需。

 

 

3.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中說「天是『於穆不已』的創生實體,故雖不言,春夏秋冬自然運行,百物(萬物)自然生長。」此和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概念是否有相同或相似之處?

討論:

        這兩段話中的「不仁」和「不言」,都是一種不干涉的態度,表面上看起來是相似的概念,但其實兩者有些微的差異,「不仁」和「不言」的主詞「天」的概念也有所不同。

「不言」指的比較像是一種「不介入判斷」的概念,所以比較像是一種「人格天」;至於「不仁」,授業師劉又銘教授在課堂上提過,是「無所謂仁與不仁」的意思,比較像是一種「自然天」的概念。

 

在讀書會討論完之後,另外將這個題目拿去詢問授業師劉又銘教授,得到的回應如下:

孔子的「天」和老子的「天地(此處有『道』的意味)」都有兩個面向,其一是生發、推動這世界(這點大致相同,總之都有生成萬物的意義),其二是對世界、萬物賦予意義、價值(但所賦予的意義、價值的具體內容,兩人的認知有所不同。亦即「創生」的內在性格有所不同)。孔子的「天何言哉……」一句同時觸及了上述兩個面向(但第二個面向說得不明顯),老子的「天地不仁……」則比較側重第二個面向。
    你可能是著眼於蔡教授「自然運行」、「自然生長」二語中的「自然」,覺得它跟老子的語義有些相同吧?不過在蔡教授該處論述中,「自然」二字並非核心、關鍵,並非在交代「意義、價值的具體內容」,它可能只是用來加強說明這創生作用的真實存在、無須懷疑而已。

 

 

3.蔡本p65的命令義之命與命定義之命可否對應墨子之天志及所非之命?儒家對於「命定義」應知之、受之、安之。是否與墨子之說相反?

討論:

        略述題目中「命令義」(積極的、擴充的、希望理解者可以這樣去做)及「命定義」(消極的、有限制的、希望理解者不要這麼做)的定義。

有待下次將蔡本論述完整印出傳閱眾人以了解完整概念後再行討論。

 

 

4.韋本p.77第三行說「把孝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發展成倫理意義」這裡該如何理解?

討論:

        茲錄該段完整引文以為參考:「孝的觀念,在孔子以前早已流行(參看第二章、周代的道德),屬於宗教性的活動。把孝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發展成倫理意義的孝道的是孔子。」

        如果回歸到韋政通先生的敘述脈絡中來看,從孔子當時一直到現在的「孝」的倫理意義,是由殷商到周代「祭祀祖先,透過祖先向上天祈求」的「孝」的概念發展而來。「宗教」一詞定義可廣可狹,廣義的「宗教」是不一定會涉及祭祀活動的,所以韋本該句說「把孝從『宗教』中解放出來」,若用「宗教」一詞在用字上是可能造成讀者誤解,建議改成「祭祀活動」會較為精確。

可參考:

韋本第二章P.29

殷人最崇拜的天神叫做「帝」……是天地間最高的主宰……殷王向上帝祈豐年或祈天氣時,必須先請求於故世的先祖,先祖才能直接晉謁上帝,並轉達人王的請求。

 

韋本第二章P.39

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起於周初,主要的契機,是在王權的轉移上……中國史上首次出現了王者受命於天的觀念……天命靡常……天僅授命於有德者……天命既不是永久不變的,那末要鞏固王權,要獲得天長久的眷顧,唯一的辦法就落在修德上……敬天祀祖與道德之間互相增強的關係。

 

 

5.韋本P.69為何說孔子以前的天與人處於對立對勘的地位?

討論:

        同樣可以參考韋政通先生在第二章對於孔子以前的文化與思想的論述。在孔子以前的文化與思想觀念中,從殷商的天帝信仰到周代的祖先崇拜,我們都可以看到天和人是明顯被區隔開來的,而且這個傳統天神具有權威,可以決定人間的禍福。再加上殷周兩朝更迭之際,周朝打敗了殷商使人們對天帝的信仰產生動搖,人們不再相信天,使孔子「將原始天神轉變為道德意義的天命或天道的學說」還未普及以前的人們,即使仍相信天的存在,卻因天「決定人間禍福」及「天命靡常」等觀念,造成天與人處於對立對勘的地位。

 

 

6.孔子既有均平思想,何以信奉社會主義之彼岸前國家主席毛氏於1970年代授意展開「批孔揚秦」運動?

討論:

韋本p.88引用了孔子「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之說,並解釋「所謂『均無貧』,當然不是說一旦達到均平,就不會有貧窮的存在,而是說在均平的原則下,即是貧也比較能忍受,比較能相安。『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勸告在位者不必為了人民少而濫施攻伐」。從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有種共產主義的味道,但是毛澤東先生當時授意展開「批孔揚秦」運動,可能針對的是孔子其他學說,例如封建階級制度,或者是尊王的思想,可能需要進一步探討「批孔揚秦」的理論依據,才能了解為何毛澤東先生要授意展開這個運動。

 

1-17.gif 

 

活動照片

591931962122f506b7223be497ba6a05.jpg 

c4046f1a07b66a2aec632ac751e820c8.jpg 4e205ba49b18a95f13250c48cfc69264.jpg  

1-17.gif 

 

本文引用自Pinksalon - 2010/10/22 讀書會問題討論統整(孔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