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3】中國思想史學習實驗小組5
99.11.05討論紀錄(荀子)
討論紀錄
撰寫人 陳蒲玥
藉由讀書會讓我可以看到自己的盲點,亦可以在大家的討論中釐清概念,進一步掌握重點。當代儒家學說繼承宋明理學的脈絡是以孔孟學說為主,對於荀子的學說過去接觸不多,利用這個機會多接觸一些哲學史關於荀子的分析和荀子著作的原文,有助於對荀子的時代及受他學說影響之時代的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藉此對先秦儒家學說有一些不同的認識。
- 韋本p.309中說:「當偽與性直接相對時,於是有『化性起偽』之說,『性』是自然,所以是被治者,......」何以又說:「『化性起偽』中的『性』與『偽』 是對決的,這個性不是自然或本能的性,自然或本能的性是不能化的。」?
韋本p.309中說:「偽」是後天人成,「『性』是自然」指『性』是先天的、自然而然、非人為的,先對於後面所言「偽是人的創造,所以是能治者」。p.322所說的「化性起偽」的「性」是受影響的性、人為後的產物,所以說不是自然或本能的性,需要透過「化」這個動作改變,而自然或本能的性因為沒有受到改變所以說是不能化的。
2.該如何解釋所謂的「道統」?該怎麼理解韋本p.316說:「荀子沒有道統的觀念, 所以比較能吸收別家思想」這句話?
「道統」可以理解為一個師門脈絡的繼承,如孟子所稱自己是繼承文武周公孔子一系。說荀子沒有道統觀念應是指荀子不提所學師門,沒有門戶之見,因此使他容易吸收、包容新知。
3.韋本p.336所引之「共」為何意?
利用蔡仁厚先生著作299頁之圖表進行理解:
物-無生物
-生物-植物
-動物-鳥
-獸-牛
-馬-黃馬
-白馬-彼白馬
-此白馬
可知「大共名」是「物」,而「大別名」則指「生物、無生物」,除最高層之物永為共名,最低層之個體永為別名,中間各層則兼具「共名」與「別名」雙重性質。
4.韋本p306孔子與荀子想要重振社會秩序的方法一是由人性建立禮的根據,一是「其有法者以法行,其無法者以類舉。」兩者的差別為何?
孔子從人性解釋禮背後的內涵,而荀子希望能藉由禮改變人。
5.韋本p308荀子如何結合道家的天道自然觀與儒家的人本傳統成為自己的自然觀?
認為宇宙的根源為氣。
6.何謂「自然氣本論」?荀子哲學裡的宇宙本體,為何說是自然意味的內具律則的「氣」本體?(老師講義p.7)
荀子:「水木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可看出荀子認為氣為一切存在的基底。
可參考韋本304之圖式:
水火 氣
植物 氣+生
動物 氣+生+知
人 氣+生+知+義
而老師講義p.7中有解釋關於荀子哲學裡的宇宙本體是自然意味的內具律則的「氣」本體的觀點。
7.試討論比較墨子和荀子的認識論的異同,以及荀子是否有受到墨子的影響?
可能受到影響,但也可能是碰巧在那樣的時代產生相似的想法。
8.韋本p.332所說荀子界定的心的特徵是什麼?
認為心可以知道(徵知)。
老師上課時曾提到:「荀子認為心必須就著客觀情境脈絡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經 過對比參校、拿捏權衡,才能識取其中的『本末終始莫不順比』的節度分寸或者說禮義,這跟孟學所講的對內在自明真理的『不慮而知』是不一樣的」。
活動照片
本文引用自Pinksalon - 991105討論記錄(荀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