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大學到底該學到什麼東西,才足以在畢業後篤定地站穩腳步,面對出社會狂風巨浪的工作競爭潮?到底由你玩四年該玩懂什麼?使我們能夠把明日踏穩,在不斷滾動的地球上不跌倒也不停歇?
作者:前哈佛大學校長 德瑞克‧柏克
譯者:張善楠
出版社:天下遠見
【文/許庭妮】
為什麼大學生總是被質疑學習得太少?前哈佛校長提出的忠告與憂慮,關鍵點在於教育。他以前教育部部長吳京的話說明自己的抱負,「願做多少事就可以做多少事。」
在大學教了沒這本書中,作者首先精準地提出大學的概念:大學生從大學帶走的知識與心智習慣,較少出於課程教材,大部分出於教學品質。因此,本書緊接著提出的種種問題便值得大家深思:
課程多,內容嚴謹,就代表學生學得好嗎?
教學品質好是否與學生的興趣、價值觀、認知能力等持久度成正比?
然而,現在的大學教育卻讓我們看見,所謂的優質大學排行榜與教學品質其實是脫鉤的。而更無法避免的是,大學的國際排名往往不取決於教學品質,而是研究聲譽。
作者因為看清楚了大學的現象與問題,為了幫助大學生不浪費寶貴的四年學習經驗,故於本書中提出二十一世紀的八個教育目標,提供一個學習的方向。其能力的培養從溝通開始,最終將提升青年的就業能力。
八個教育與學習方針如下:
一、表達能力,包括寫作與口語溝通。
二、思辨能力
三、道德與推理能力
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五、迎接多元生活的能力
六、迎接全球社會化的能力
七、廣泛的興趣
八、就業能力
若以上八個目標,再搭配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克服干擾學生學習的先入為主觀念、拋出有趣的問題鼓勵思考、養成敬重慎明思辨的力量、評估學生進步幅度時即時給予回饋等,種種以上的學習與教學方法,作者說,「這個世界在不公平中還是有公平。進了哈佛可以學到這些,不進哈佛,何嘗不能免費學到這些!」
當台灣的各大學也漸漸開始鼓舞學生需要擁有所謂人文素養之看法的同時,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威斯康辛‧葛隆納的觀點,以解釋之人文素養的具體展現包括:耐心聆聽,並能聽懂別人在說什麼、勤於閱讀且體會其中精華、可以與人溝通且不顯得外行、可以書寫清楚並具說服力、遵行彼此之尊重、寬容與自我批評及清楚如何在現實世界5j/ 1把事情做對等六大項目。
如果台灣大學畢業生皆能在拿著畢業證書走出校門的時候,完整擁有以上能力,則外面驚濤駭浪,席捲全世界的失業率恐怕也不能輕易撼動年輕且活力充沛的腳步。
「把每一個大學生帶上來!」本書內容中一邊在解釋大學生該學習的能力及培養方法,一邊則對於大學教育中所出現的「教」「學」分離做了一番評述,當抽離了「教」與「學」那教育到底還剩下什麼?對於如此的「質變」和「量變」,不論是身為教學者或學習者,應該有的八堂課,你教或學了嗎?
引用自: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第34期
http://ctld.nccu.edu.tw/ctld/?p=6627
留言列表